一般我们设计支线角色本质上都是要居于故事需求(团需求)的,人物形象、动机、危机等其实都是为了使其满足角色的
功能性。
出于这种基础的考虑,楼主不妨将角色设计的功能目标从危机设计、友好NPC形象这些部分移动一下,考虑诸如表现世界观背景、表现某一社会群体的缩影、绊脚石、PC提升道具之类的功能性,再从功能性的结果来反推她/他的形象、动机和危机。

——实际上此处楼主所想设计的这种反派,就是从
“想要隐藏反派”的功能结果反推至设计方案的一种类型。
相比角色本身的逻辑目的,先考虑起了功能结果。也许正因为这种设计方法突然倒逆了,才造成了楼主目前犯难的境地。
配合楼主常常喜爱的设定方式来提,楼主大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思路去设计这类功能反推设计的角色:
功能作用(要用它达到团内的什么功能作用,或是结果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NPC形象)
人物形象(性格、外表、多面性等可以令PC建立具体形象,目的、手段等可以预兆出角色的深层作用)
场景实现(从设定落地,体现到具体会在哪些状况中造成影响或表现角色的作用)
个人看来而言,实际上楼主已经几乎将角色完成了,因此在这里就用这方法来完善这个例子看看吧:
一、功能作用:美少女反派要成为隐藏在PC周围的坏女人,成为DM调整PC遭遇或事件难度的功能角色。

例如营造小麻烦或是增加小难度,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假装意外将某个证据弄丢;但本就太过困难的遭遇或事件,甚至可以反过来让她施予小恩惠,美名其曰“取得信任”。
二、人物形象:为了能够潜伏在PC周围,自然是要俊男美女,性格上可以略显正直但有些腹黑,以多样性的性格来伪装自己真正的意图。目的和手段上也可以用两面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伪装。
可以考虑的是,包含在故事原本的剧情内,可以令这样的角色代替一些原本的NPC,作为她的伪装身份。正如楼主所提到的题外话中的角色形象那样——那些好用的套路,只需要再加一层包装,同样也可以成为好用的伪装。

角色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女性,与模组中一些登场/未登场NPC有联系,例如调查员们所在大学某个教授的女儿、当地的某个人的亲属,但最好不要知道任何内幕信息。——让PC们觉得她就是我们在调查中会遇到的某个NPC。“但她好像也跟我们一样什么都不懂,她能跟上我们吗?”
适当将模组中某些线索(可以是调查员们遗漏的)交给这个角色,让她给调查员们,并且要显示出她并不是轻易拿到的(熬夜查图书馆、在酒馆被醉汉骚扰、带病调查)。——“这个NPC给了我们重要线索,她在努力帮助我们调查。”
在前期接触中表现出这个角色的柔弱感,但是在坚持帮助调查员们,不想被看出来在逞强。——适当地激发调查员们的保护欲。
适时地将其推入某个危机中,并在不影响主线的前提下鼓励调查员们营救。例如在某场战斗中被挟持。——吊桥效应也可以用在跑团。
在模组的最后高潮,必要的话这个角色可以牺牲自己帮助调查员们争取一些优势。——“这是卡Q因用性命换来的情报!”
至于人物真实的情报,则可以在PC与她的详细交流,或是在解决事件时获得一些相关线索中预示。当然,若是pc与之对峙,也请为这个角色想一些可以用来搪塞或唬骗的话语——重点是没有直接的证据。若是你的PC突然很想调查这个少女的真实身份,那时候她的角色趣味性就会开始提升。而将真实身份的相关情报丢在下一个剧情里,也不失为一个好用的hook。
三、场景实现:首先是快速建立起伪造的第一印象的场景,可以混在支线中,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事件来接近PC,例如被强盗抢劫,或是卷入了案件中。而后则是与PC相处的各类场景,例如添麻烦时的常用套路,或是背刺PC时的自爆场景。这一点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结合跑团的细节来思考,因此随机应变更为重要。最后是角色落幕的场景,从最终的角色事件出发构思是要洗白或是被PC击败,都是可行的。

大致如此,一个坏女人就设计完成了。
若是还想
增加角色的复杂度和PC的体验性,还可以增加坏女人在和PC的相处中逐渐变得心软的设计,或是最终被PC说服和挽救的路线。
但这些都是额外增加的功能性了,暂且不表。
PS:模板只是模板,若是能达到楼主所需要的功能性,设计上也可以越发随心所欲一些,开团熟练下去,总有一天不需要模板也能信手拈来吧。